噪声治理技术简介
物理学定义
噪声是发生体做无规则时发出的声音。
生理学定义
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、学习和工作的声音,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的声音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噪音的来源很多。街道上的汽车声、安静的图书馆里的说话声、建筑工地的机器声、以及邻居电视机过大的声音,都是噪音。
总体讲噪音是物体震动产。
一、噪声的危害
噪声给人带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危害,噪音的恶性刺激,严重影响我们的睡眠质量,并会导致头晕、头痛、失眠、多梦、记忆力减退、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和恶心、欲吐、胃痛、腹胀、食欲呆滞等消化道症状。营养学家研究发现,噪音还能使人体中的维生素、微量元素氮基酸、谷氮酸、赖氮酸等必须的营养物质的消耗量增加,影响健康;噪音令人肾上腺分泌增多心跳加快、血压上升,容易导致心脏病发;同时噪音可使人唾液、胃液分泌减少,胃酸降低,从而患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。
二、噪声治理的基本原理
环境噪声污染一般是由声源、传播途径和受主三个基本环节组成的。因此,噪声治理必须把这三个环节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。
声源可以是单个,也可以是多个同时作用;传播途径也常不只一条,且非固定不变;受主可能是人,也可能是若干灵敏设备,对噪声的反应也各不相同。所以,在考虑问题时,既要注意这种统计性质,又要考虑个体特性。
1、降低声源的噪声辐射是控制噪声最根本的措施。通过对声源发声机理和机器设备运行的深入研究,研制新型的低噪声设备以降低激发力,或改变操作程序和改进加工工艺,均能显著降低环境噪声。
2、声传播途径中的控制是常用的降噪手段。在噪声传递的路径上,设置障碍以阻止声波的传播,铺置吸声材料增加声能损耗,或者通过反射、折射改变声波的传播方向。在噪声控制工程中经常采用的有效技术有吸声、隔声、阻尼和隔振等。常见的吸声墙、吸声吊顶、隔声屏障、隔声门、隔声窗、消声器和隔振地板等,则是这些技术的具体应用。
3、在某些情况下,噪声特别强烈,在采用上述措施后,仍不能达到要求,或者工作过程中,不可避免地有噪声时,就需要从受主控制角度采取措施。对于人,可佩带耳塞、耳罩、有源消声头盔等;对于精密仪器设备,可将其安置在隔声间或隔振台上。
三、噪声治理的一般原则
噪声治理的设计一般应坚持科学性、先进性和经济性的原则。
1、科学性:首先应正确分析发声机理和声源特性,是空气动力性噪声、机械噪声或电磁噪声;还是高频噪声或中低频噪声。对声源进行详细的频谱分析,根据频谱特性来确定针对性的相应措施。
2、先进性:这是设计追求的重要目标,但应建立在有可能实施的基础上。控制技术不能影响原有设备的技术性能和工艺要求,并满足设备进行维护保养和通风散热的要求。
3、经济性:经济上的合理性也是设计追求的目标之一。噪声污染属于物理污染,即声能量污染,控制目标为达到允许的标准值,但国家制定标准有其阶段性,必须考虑当时在经济上的承受能力。对声源进行频谱分析后对症治理,力求以最低的资金投入而获得最满意的治理效果。
四、噪音的防止方法
我国心理学界认为,控制噪音环境,除了考虑人的因素之外,还须兼顾经济和技术上的可行性。充分的噪音控制,必须考虑噪音源、传音途径、受音者所组成的整个系统。控制噪音的措施可以针对上述三个部分或其中任何一个部分。
噪音控制的内容包括:
(1)降低声源噪音,工业、交通运输业可以选用低噪音的生产设备和改进生产工艺,或者改变噪音源的运动方式(如用阻尼、隔振等措施降低固体发声体的振动)。
(2)在传音途径上降低噪音,控制噪音的传播,改变声源已经发出的噪音传播途径,如采用吸音、隔音、音屏障、隔振等措施,以及合理规划城市和建筑布局等。
(3)受音者或受音器官的噪音防护,在声源和传播途径上无法采取措施,或采取的声学措施仍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,就需要对受音者或受音器官采取防护措施,如长期职业性噪音暴露的工人可以戴耳塞 、耳罩或头盔等护耳器。
防治噪声污染的一些办法
(1)营造隔音林
(2)将噪声污染严重的企业搬离市区
(3)源头处预防,传播过程消减
五、噪声治理的基本程序
噪声治理的基本程序应从声源特性调查入手,通过对声源的频谱分析、传播途径的分析、降噪量的确定等一系列步骤再选定最佳方案,最后对噪声治理工程进行评价。